█成語雕塑相關(guān)欄目>> ●返回首頁 ●返回成語雕塑 ●雕刻加工現(xiàn)場 ●石雕設(shè)計圖庫 ●國學文化
█成語雕塑相關(guān)知識閱讀:掩耳盜鈴的成語典故
【原文】
范氏(1)之亡也,百姓有得鍾(2)者,欲負(3)而走。則鍾大不可負,以椎(4)毀之,鍾況然(5)有音。恐人聞之而奪己也,遽(6)"R(7)其耳。(《呂氏春秋・不茍論・自知》)
【批注】
(1)范氏:即范吉射,春秋時代晉卿,后被智伯所滅。
(2)鍾:樂器名,同「鍾」。古代一種中空的打擊樂器,用銅或鐵所製成。
(3)負:用肩背物。
(4)椎:音追,用來敲打物品的器具。
(5)況然:這裡指敲鐘所發(fā)出的聲音。
(6)遽:音句,急忙、趕緊。
(7)"R:掩住、遮蔽。音眼,通「掩」。
【故事闡述】
春秋時代,晉國的智伯把范吉射消滅以后,有人在范家看到了一口鐘,就想把它偷偷背走。但是那口鐘實在太大了,根本就背不動。因此他就想把鐘敲碎了,然后再一塊一塊的搬走。不料,一動手敲打鐘,鍾就發(fā)出了陣陣嘹亮的響聲。他怕別人聽到鐘響也來跟他搶奪,于是急忙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,他認為這樣自己聽不見了,那麼別人也一樣的聽不到。
后來,人們就把這個故事引申為「掩耳盜鈴」這句成語,比喻自作聰明的人,妄想欺騙別人,實際只是欺騙了自己。